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人工智能会怎么影响设计与设计师,全在这份报告里了

添加时间:2024-01-30

/

2017年4月27日,由“同济×特赞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撰写的《设计与人工智能报告》在阿里巴巴 UCAN 用户体验设计峰会上发布。这份报告由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特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智能设计实验室共同发布。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师、设计工作和设计相关行业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这份报告通过对学术文献、技术资料和产业案例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专家采访、趋势预测、劳动力再分配观察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第一次对设计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问题进行建构,希望帮助更多设计师为人工智能时代做准备。这份报告回顾了几十年来设计和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学术文献,调研访谈了100+个智能设计案例,采访了50+位设计专家、人工智能专家、法律专家,发放并回收了1000+份调查问卷。

范凌,特赞创始人

报告负责人范凌博士,“同济x特赞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在发言中称:“设计的工作不追求确定性,反而是受益于不确定性的。设计的人工智能并不以获得合适的答案为目的,而可以创造不确定,进而对设计师形成启发。人创造的瓶颈是人自身的经验、逻辑和方法,人工智能可否帮我们超越我们的经验或者逻辑或者方法,从而让人的创造进一步释放呢?”。设计需要创造力和感情,恰好应该在智能时代扮演更重要的链接人工智能和人性的角色。因此,设计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远远要比工作取代关系深入和复杂。

一、工业4.0和设计:“人工智能”作为政治、经济、技术和人文条件对“设计”有什么意义?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对传统企业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商业竞争越发残酷,消费者需求越发复杂。阿里巴巴首席战略官曾鸣说:“只有精准,才有未来” 。新商业时代,精准是商业核心,是产品和服务能否有机会与用户建立有效连接的先决条件。

需求侧的精准化努力早已先行,人工智能在数据和算法上的突破更加加速了这个过程。需求侧越来越精准,越来越千人千面。但供给侧的闭环还没形成。现在不同的消费者已经可以看到不同的商品、资讯、营销等信息,但供给侧,不管是传统的创意服务,还是传统的创意内容,都还停留在单向生产输出的状态。

工业4.0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实现“生产的闭环”,并最终完成供给侧改革。作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需要智能化,帮助企业实现千人千面的生产能力,提供给用户更精准和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没有在线化、自动化、数据化,就没有智能化” (曾鸣)。人工智能将作为先决条件,通过统一“数据”的接口,心与脑的“在线化”等方式,帮助设计相关行业完成工业4.0的改造。

二、为什么设计需要人工智能?——数据、算法和智能对设计所服务的不同产业发生了什么影响和改变?

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中非常热衷于讨论一个话题——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从而取代人类工作者。麦肯锡提出,任何一种工作都存在被机器取代的潜力。基于这个“工作自动化”的前提,人与机器的关系会呈现出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机器取代人,比如翻译这样的简单脑力劳动;还有一种叫“共同进化”——机器能力的增长,给人脑制造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反而会促进人脑的进化。

报告认为,设计行业本质上属于后这一种,即“共同进化”,当机器能够帮人承担更多重复性的工作,也就无限激发了人脑的创造力。设计需要人工智能来协助“人脑-机器”的共同进化过程。报告考察了设计工作涉足较深、占比较大的广告行业、服装行业、高科技行业中的智能设计案例,并回收了1000+份来自这些行业的设计师的问卷调查,结论概要如下:

人工智能对环境的影响_人工智能对环境保护的影响_人工智能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不论什么类型和经验,都需要收集素材和处理信息。“素材收集&信息处理”占据了设计师近30%工作量,并且这一比例不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减少。虽然设计师老叫苦叫累,但设计并非是体力活。近70%的设计师自认为工作中的“重复性体力劳动”低于10%,甚至近40%的设计师认为工作中的“重复性体力劳动”低于5%。创意和创造将会成为设计师的最核心竞争力。通过麦肯锡模型的纵向预测,以及创意创造与脑机比的横向关系比较可以看出,当机器能够承担更多工作后,人类设计师需要更聚焦于管理、创意创造、沟通等能力,才能持续保持竞争力。

三、人工智能如何帮助设计?——“设计”是否可以转化为“计算”的问题?局限和机会是什么?

让理性的机器试图去理解感性的设计过程,是这个交叉领域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从早期人工智能专家用规则和知识库的方式教机器做设计开始,人类就一直在尝试跨越“人-机”的鸿沟。只是这个过程曾经一直是单向的,当人类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教机器做设计,看起来就像人类的自作多情——机器长期停留在三岁小孩的水平,而难以持续进步。教机器学会一个简单设计所需要付出的人类努力居高不下。

转变需要来自人类对自我思维的突破,报告尝试从三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如何激发创造;不确定设计问题的确定化;如何处理设计要素中,“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

关于如何激发创造, A. Boden(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授,创造与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专家)在 AI 上提出了从机器角度理解创造的“创造力三模型”——组合创造( )、探索创造( )和转换创造( )。不同的创造类型代表着不同的创新程度,由机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比如,对已有熟悉概念的重新组合,或者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探索“方案空间”中的其它可能性。

阿里鲁班的智能设计项目负责人乐乘说,机器已经开始产出一些人类没教过它的设计了。事实上,机器可以部分地承担创造性工作,但是最具创新意义的转换创造,目前只能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完成。

关于不确定设计问题的确定化, (I Love New York 设计师)说过,“设计是关于消除可能性和自由度的( is about and of )”。当一个不确定的设计问题“什么是美的网页设计?”被翻译成机器能够理解的确定问题“什么是和‘美的网页’最接近的网页”。机器可以通过对获奖的网页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建模和运算,得到一整套评价方式(来自斯坦福的案例 )。

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基于逻辑范式的研究,神经网络(即深度学习)的自我学习特性,把人类从低效的“规则编程”中解放了出来( ,“神经网络之父”),让最“善变”的设计问题变得可以被机器理解和解决。

关于“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PAUL RAND 曾说过,“设计是将形式和内容放在一起的方法( is the of form and )”。EyeEm 的工程师通过分离图片的内容和形式,用两条不同的途径实现了对这二者的解构与评价。

这些过程的重要意义,除了用机器的方式理解设计,帮助完成微观层面上,设计的单次闭环过程以外,还在于它的动态性,可以根据场景和输入信息的实时变化而变化。只有当数据、网络、算法,高度赋能生产过程,宏观层面的“精准”和“千人千面”的诉求才能完成最终闭环。

四、人工智能建构设计未来——“人工智能”带来什么新的设计师角色和设计问题?

现有的智能设计实践中,已经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设计角色——“训机师”。设计师不再是被要求提供一个明确的设计结果,而是要设计一个机器如何做设计的过程。也许是一种设计数据结构化的方式和算法优化的方式,也许只要提供给机器关于这个设计“好/不好”的评价反馈,以帮助机器学习做设计。

从狭义角度看,随着人工智能以及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更多不同的设计师角色,比如设计物理世界的增强现实设计师、专注于物理和机器接口部分的新型交互设计师、设计数据模型和算法的机器学习设计师、设计社区与个体之间的环境接口设计师。

而从广义角度看,人工智能正在进一步推进“设计民主化”的进程。一方面,设计师们正在变得越来越像“策展人”和“买手”,而非“创造者”。类似 这样的设计工具,可以在设计师简单输入要求后,快速产出数百种设计方案,而设计师要做的仅仅是去挑选他们喜欢的那一个,或者不断重新组合,直至产生最满意的结果。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使机器的能力不断增强,变相地使设计的门槛进一步降低,那些原来特别需要设计能力,但又受限于时间和成本投入的岗位,比如淘宝运营(来自案例深绘),在人工智能和机器的帮助下,正在变得越来越自主。隐含在这一现象背后的,不仅是易获取的设计能力和日益降低的设计成本,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能力去提供更大量,更多样化,同时更“精准”的设计了。

完整报告可以在sheji.ai 网站下载。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163.com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