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声音的高低由振动的速度决定。振动的速度用频率来表示,即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一定时间内振动次数多,则频率高,音调高;如果振动次数少,则频率低,音调低。音量(响度):音量是描述声音强弱的物理量。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强;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强;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强。如果振动幅度小,声音就会弱。 1、能够有控制地对各种声音进行实验并描述。例:音叉实验 (2) 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音叉振动很快,但幅度很小。它可以借助水波来看到,并包含声波的知识。分别轻轻敲击。大、小音叉,比较不同的声音 (1) 实验描述音叉的声音。比较两组。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比较不同的声音。轻敲大音叉,声音会小音叉的声音低沉、浑浊、拉长。小音叉的声音高、清脆、短。如果用力敲击大音叉,则音量会比轻敲时更大。 1. 能够有控制地尝试各种声音并描述它们。例:声音的产生探究原因,证实与证伪,培养经验意识,比较和描述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找到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就是验证;不振动的物体也会发出噪音。声音的证伪由“声音是由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产生”转变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将自己的解释由具体转为抽象 2. 能够比较和讨论声音现象,提高解释能力主要是:观察声音(音量和音高)的变化,研究现象以及现象所揭示的规律。课本实验中的问题: P50 图片实际 现象不明显:用铅笔或小木棍轻敲杯口。振动的主要对象是玻璃和水。水量的多少对杯子的固有频率影响不大。人耳无法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材料不科学:杯子本身的固有频率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如果敲四个空杯子,音调可能会不同。改进声音变化的实验方法:改敲击为吹响。
振动的主体是空气。气柱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材质改进:铝琴,音阶,不同长度与声级的关系非常明显(越长越低,越短越高) 材质改进:把杯子改成试管。您可以使用四个试管或仅使用一个。采用吹气的方法,利用加水量来控制气柱的高度。如何探究尺子的音高变化?应注意的问题: 流程:预测——实验——分析——应用 (1)实验时,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变化的顺序进行实验。 (2)注意区分尺子撞击桌子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 (3)拨尺时,每次用力必须相同,幅度尽量大。你如何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观察活动 体验活动 我们如何听到声音?为了帮助学生借助模型理解本教材中大部分实验的操作规范,请参考:《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要求》第一卷第四科学实验操作训练.doc 感谢您的聆听!欢迎批评和指正! -----寺上科普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金卫平抓重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015年8月25日 寺上科普教材内容: 1.天气 2.溶解 3.声音 4我们身体的“溶解”和“声音”都是非常经典的内容。做实验观察现象、寻找证据、质疑和推断基本关键词 1.观察、描述和记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他们还可以使用图表来描述。 2.组织解释,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组织和处理,形成正确的解释。 3、控制变量实验又称比较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控制变量实验的重要性,正确看待误差问题。 4. 借助一系列活动,特别是探索性活动,发展概念,以丰富对某些现象本质的理解并发展概念。关键词 第一单元 天气 单元结构 第 1 部分(第 1-2 课):了解人们通常描述天气的几个方面,开始收集和记录天气信息,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真实感受到天气在不断变化,激发兴趣在研究天气时。第 2 部分(第 3-6 课):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天气特征(云量、降水、风和温度)的数据。第三部分(第七课):分析总结近一个月收集的大量数据,对本月当地天气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保持观察天气的兴趣,经历一个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漫长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明确了气象记录的内容和方法;二是明确了天气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2、利用工具设计一些记录图表,完善一个月的天气记录; 3、整理分析天气变化,发现规律,明确记录天气的内容和方法。是天气吗?天气符号(教学参考P11) 应用和设计一些天气符号,使人一目了然地了解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以及一定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
天气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量、风、云等。 (1)准备大画纸,记录在上面,方便保存和张贴。 (2)记录纸的版面设计应尽可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心形、日历形、动物形、卡通形都可以。 (3)用不同内容的图表进行记录。教材P5《我们的天气日历》、P6《我们的日期-气温柱状图》、P8《一日气温变化图》、P13《我们的降水量柱状图》,还可以设计一个月最高最低气温图等图表、风速风向记录图表等。要求学生利用记录工具设计一些记录图表。改善一个月的天气记录。学生设计的天气日历记录表。培养学生录音过程兴趣的策略。快乐记录,让记录更有趣。鉴赏记录,让记录更有动力。奖励记录,让记录更持久。反馈记录。让记录更具有评价性 快乐记录,让记录更有趣 用直观简单的图画、关键词、个性化符号,甚至剪出图片、标本来记录鉴赏记录,让记录更有动力。珍惜和重视学生的科学记录,认真纠正学生的记录。每周可以修改一次记录,学生的记录表可以尽可能地进行评估和展示。表扬、仰慕的目光等奖励记录可以使记录更加持久,并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坚持记录。例如,可以通过演出、舞台展示的形式宣传自己的成果,定期进行颁奖。
奖品通常是小型制作或实验的材料,一小袋高锰酸钾,一把小塑料镊子等。反馈记录使记录更具评价性。形成性评估的附加几点: 1. 温度测量 (1) 检查温度计。教学前,教师应检查每个温度计,以减少误差 (2) 确定测量位置,并讨论为什么应采用阴凉通风处的温度作为温度 (3) 固定测量时间并发现变化 规则 (4) 制定善用学校小型气象站的测量工具。温度:指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需要注意的几点: 2、风向、风速的测量。风向是指风吹的方向。风力等级表P10(Beaufort Wind level-18)对于P4、P5、P11、P17风力等级的记录和统计,建议使用P10方法来记录风从哪里来——即是什么样的风。风在吹。需要注意的几点: 3、测量降水量和贴刻度的技巧:用一根稍长的纸条(超过杯子的高度),在纸条的一端画上刻度“0”。画好刻度后,先将刻度“0”的一端沿着杯子,将壁内侧垂直伸入杯子内,直到“0”刻度接触到杯子内侧的水平位置,然后将另一端折叠起来沿着杯口,最后取出刻度纸,反方向垂直贴在杯外侧,这样比较准确。为了后续活动,成立了班级气象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周的天气日历。期末选拔优秀群体,针对目前大家关心的大气问题,做了一些补充。
如空气质量指数、PM2.5等。 单元2溶解单元结构第1部分(第1-4课):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和物质的变化水中的气体,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第 2 部分(第 5-6 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开展独立研究活动 - 哪些因素影响溶解速度以及一杯水中可以溶解多少盐。第 3 部分(第 7 课):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过程。构建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是一个关键点。观察、比较和描述尤为重要。要通过分层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溶解的概念。 1.通过分层实验活动、观察、比较、描述,帮助学生形成溶解的概念。主要从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2、实验设计(对比实验、探索性实验) 3、有一定难度的操作技巧二项。 :一是过滤,二是用酒精灯将蒸发皿中的浓盐水加热至盐析出。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溶解和溶液溶解:指一种物质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过程。即:一种物质(溶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解决方案:将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其中,溶质相当于分散体,溶剂相当于分散剂。 1.通过分层的实验活动、观察、比较、描述,帮助学生形成“溶解”的概念。消解概念的建构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和第二课的活动来完成。课本首先给出“溶解”一词,然后通过观察各种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准备:面粉和高锰酸钾的用量要少,沙子要洗干净(一)食盐溶解在水中的实验现象水描述食盐进入水中时的状态:引导学生用“图+文”的方法描述盐颗粒在水中由大到小、由多到少、逐渐溶解到水中的过程水中盐粒的变化(仅放入,搅拌一会儿,搅拌一会儿)(2)描述面粉是否溶解在水中的现象: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的面粉看不见,有的仍然可见。溶解?要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学生必须在头脑中储备丰富的“溶解”事实,“力求”是“溶解的物质不能通过过滤分离”(3)高锰酸钾描述。水中溶解现象并构建溶解的描述性概念。高锰酸钾的状态:固体、粒状(安全)。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学生自由描述)描述高锰酸钾的溶解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变化过程,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用确定某些物质是否溶解在水中的概念。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高锰酸钾均匀分散在水中 2、通过比较和探索性实验,丰富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了解溶解的本质。实验注意事项:洗发水应少用。先注满水,再倒入洗发水,避免产生大量泡沫。
放胶水时,要慢慢倒入,并要求学生从侧面仔细观察。 (1)观察水中液体的变化,比较溶解物质和不溶解物质的主要区别。准备:洗发水、胶水、烧杯、搅拌棒、红醋、酒精(加红墨水)、食用油、滴管、试管、试管架等。试管使用方法:摇匀(2)溶解度对比实验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注意公平实验的细节(等量的水、水温、如何均分、如何添加、如何计算溶解量等)要求改为盐和烘烤各20克苏打水,平均分成10小份。 50毫升水。 20°C 时,50 毫升水可溶解约 4.8 克小苏打和 18 克盐 (3) 探究溶解的快慢以及 100 毫升水可溶解多少克盐。目标定位:哪些因素影响溶解速度,100毫升水可以溶解多少盐?能够控制变量,自行设计实验,独立开展研究活动。比较实验条件:等量的盐和半杯水(等量)、搅拌的方法、换成热水的方法(控制单一变量)加盐的优缺点方法(准备多份各种克数的盐,先让学生制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加盐,可以多加也可以均匀,最后分享一下这样加的原因) 3、有一定的区别两种方法之间的难点操作技巧:一是过滤,二是蒸发 (1)过滤实验如何定位?建议:利用微视频了解设备名称、实验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可以做,但是不需要作为考核内容。本课目标包括:过程和方法“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和水的混合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用溶解(过滤)装置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实验”